Answers:
这些术语与体素化的“厚度”有关。我将借助有关2D线栅格化的图表进行说明(来自这个不相关的问题)。
右边是典型的线栅格化:该算法在每一行(或列,取决于斜率)内找到最接近该行的一个像素。这产生了我们通常认为的“ 1像素厚”线。左边是保守的光栅化,可以找到矩形接触到该线的每个像素,并产生较粗的线。
6分隔体素化就像右边的细线,而26分隔体像左边的粗线,但是在3D中。如果您想象这条线实际上是在边缘看的三角形,则类似于体素化的外观。
不同类型的体素化可能会更好,具体取决于您稍后要处理的体素化数据。如果将体素用作空间层次结构,以查找与给定区域相交的三角形,则可能需要较厚的体素化,因为它很保守。较厚的体素化对于射线行进也可能是更可取的,因为较细的体素化可能会被对角线忽略。另一方面,稀疏体素化是原始表面的更忠实表示,对于可见性测试,碰撞检测,流体模拟等可能更佳。
“ n分隔”术语有点不幸,但这就是它的含义。假设您在体素网格中进行3D填充,但是在填充中,您仅查看每个体素的6个直接邻居(沿每个轴±1步)。然后,“ 6分离”(稀疏)体素化将停止泛洪填充:如果仅考虑6个相邻元素,则足以将曲面的两侧分开。另一方面,假设您的洪水填充也被允许到对角邻域,即总共26个邻域(体素3×3×3邻域)。然后,以6分隔的体素化不会停止洪水填充,但以26分隔(厚)的体素填充就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