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箱接地是否应该连接到数字接地?


103

我正在研究一种具有RJ45(以太网),RS232和USB连接器屏蔽的PCB,并由12V AC / DC砖头电源适配器供电(我在板上进行5V和3.3V降压)。整个设计都封闭在金属机箱中。

I / O连接器的屏蔽层连接到PCB外围的CHASSIS_GND平面,并且还与金属机箱的前面板接触。CHASSIS_GND通过一条沟纹(无效)与数字GND隔离。

这里的问题是:CHASSIS_GND是否应以任何方式与数字GND平面相连? 我已经阅读了无数的应用笔记和布局指南,但似乎每个人对于如何将这两个平面耦合在一起都有不同的建议(有时似乎是矛盾的)。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看到:

  • 用电源附近的0欧姆电阻将它们绑在一起
  • 将它们与靠近电源的单个0.01uF / 2kV电容器绑在一起
  • 将它们与一个1M电阻器和一个0.1uF电容器并联在一起
  • 将它们与0欧姆电阻和0.1uF电容器并联在一起短路
  • 将它们与多个0.01uF电容器并联在I / O附近
  • 直接通过PCB上的安装孔将它们短接在一起
  • 将它们与电容器连接在数字GND和安装孔之间
  • 通过靠近I / O连接器的多个低电感连接将它们绑在一起
  • 将它们完全隔离(不在任何地方连接在一起)

我发现了Henry Ott(http://www.hottconsultants.com/questions/chassis_to_circuit_ground_connection.html)的这篇文章,其中指出:

首先,我将告诉您不应该执行的操作,即在电源处的电路接地与机架接地之间建立单点连接...电路接地应通过I中的低电感连接连接至机架板子的/ O面积

有人能真正解释这样的板上的“低电感连接”是什么样的吗?

似乎有许多EMI和ESD原因使这些平面之间相互短路或解耦,有时它们彼此矛盾。是否有人有很好的理解如何将这些飞机绑在一起的资源?


1
很高兴看到设计中该部分的示意图。
Sean87 2011年

Answers:


61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EMI / RFI,ESD和安全性。您已经注意到,处理机箱和数字地面的方法有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认为其他人是错误的。请注意,它们全都错了,我是对的。诚实!:)

我已经通过多种方式做到了这一点,但是最适合我的方式与PC主板的方式相同。PCB上的每个安装孔都通过螺钉和金属支架将信号gnd(又称数字接地)直接连接到金属机箱。

对于带屏蔽的连接器,该屏蔽通过尽可能短的连接连接到金属机箱。理想情况下,连接器的屏蔽层应接触机箱,否则PCB上的安装螺钉应尽可能靠近连接器。这里的想法是,任何噪声或静电放电都将留在屏蔽/机箱上,并且永远不会使其进入盒内或PCB上。有时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确实要将其放入PCB,则希望尽快将其从PCB上取下。

让我澄清一下:对于带有连接器的PCB,信号GND通过安装孔连接到金属外壳。机箱GND通过安装孔连接到金属外壳。机箱GND和信号GND 不在 PCB上连接在一起,而是使用金属外壳进行连接。

然后,金属机箱最终连接到3脚AC电源连接器上的GND引脚,而不是中性引脚。当我们谈论2针交流电源连接器时,还有更多的安全问题-由于我对这些法规/法律并不了解,因此您必须查找这些问题。

用电源附近的0欧姆电阻将它们绑在一起

不要那样做 这样做可以确保电缆上的任何噪声都必须经过电路才能到达GND。这可能会破坏您的电路。使用0欧姆电阻的原因是,这种电阻并不总是起作用,将电阻放在那里可以为您提供一种简便的方法,以断开连接或用盖帽替换电阻。

将它们与靠近电源的单个0.01uF / 2kV电容器绑在一起

不要那样做 这是0欧姆电阻的变化。想法相同,但思想是该帽将允许交流信号通过,但不允许直流。我希望您传递直流(或至少60 Hz)信号,以便在出现严重故障时断路器会弹出,这对我来说似乎很愚蠢。

将它们与一个1M电阻器和一个0.1uF电容器并联在一起

不要那样做 先前的“解决方案”存在的问题是,机箱相对于GND而言现在处于浮动状态,并且可以收集足够的电荷以引起较小的问题。应该使用1M欧姆的电阻来防止这种情况。否则,这与先前的解决方案相同。

将它们与0欧姆电阻和0.1uF电容器并联在一起短路

不要那样做 如果有一个0欧姆电阻,为什么还要打扰电容?这只是其他产品的一种变体,但PCB上有更多东西,可让您对其进行更改直到其起作用。

将它们与多个0.01uF电容器并联在I / O附近

靠近一点 在I / O附近比在电源连接器附近更好,因为噪声不会通过电路传播。使用多个电容来减小阻抗并在重要的地方连接。但这不如我做的好。

直接通过PCB上的安装孔将它们短接在一起

如前所述,我喜欢这种方法。阻抗非常低,无处不在。

将它们与电容器连接在数字GND和安装孔之间

不如将它们短接一样好,因为阻抗更高,并且您阻塞了DC。

通过靠近I / O连接器的多个低电感连接将它们绑在一起

同一件事的变化。也可能称为“多个低电感连接”之类的东西,例如“接地层”和“安装孔”

将它们完全隔离(不在任何地方连接在一起)

当您没有金属机箱(例如,全塑料外壳)时,基本上就是这样做。这变得很棘手,需要仔细的电路设计和PCB布局才能正确执行,并且仍要通过所有EMI法规测试。可以做到,但是正如我所说,这很棘手。


1
@draeath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并且在第一次尝试中就已经通过了FCC / CE认证。如果电路的其余部分设计正确,那么连接器的屏蔽层上就不会有任何电流。如果您需要更多轶事证据,请记住,几乎每台PC都采用这种方式,包括每台Intel设计的主板。

1
通过认证是一回事,当零件由于其他原因而偏离规格时,实际上会散发出辐射。
draeath 2011年

1
@DavidKessner当信号接地在PCB上的多个点(例如,通过建议的安装孔)与机箱接地短路时,是否担心信号GND电流会流过机箱?我认为答案是“不,电流将流过PCB,因为它将要流过租用阻抗路径(在设计良好的PCB上,它是与信号相邻的坚固GND平面,从而导致电感最小)为返回信号)”。我只是想仔细检查一下我是否正在考虑这项权利。
cdwilson 2011年

3
@cdwilson是正确的,因为阻抗差异,sig-gnd电流不会在机箱上流动。对于大多数应用程序(除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例外),您确实希望将机箱和信号接地网连接到至少1个点,并且似乎更好。您希望将它们连接起来,因为从本质上讲,如果事情没有“轻而易举地拍打”,您将获得更少的EMI-就像在电源/ gnd平面之间,即使在PCB区域中,去耦电容帽也是一个好主意一样,没有组件或过孔。

3
@supercat我认为您在“人们正在思考的事情”中是对的。但是我没有将其视为实际问题。实际上,恰恰相反。最近,我调试了机箱内有60个PCB(是的,六十个PCB)的ESD问题。原始设计使用的是“星地”,如果您看错了,它会崩溃。解决方案是“将所有接地与机箱金属连接”,并在连接器上添加适当的ESD保护。

8

永远不需要使用0电阻。这是某人的共同CYA,他想要将以下两项中的一项或多项:1)在一个点上将它们绑在一起; 2)不确定,并希望能够做到这一点; 3)如果在示意图中绑在一起,则他们合并了在网表中进入单一平面,击败了单一点的目标4)希望能够交换其他设备,例如瓶盖。Ω

另请参阅有关“ EMI证明”设计的问题


6

我完全赞成戴维·凯斯纳(David Kessner)的最后建议。我主要处理微伏级的模拟设计,通过将不同的接地信号绑在一起很容易破坏设计。只需将它们隔离开,并非常小心地进行PCB设计和去耦,以避免寄生振荡。很多取决于使用的频率和信号电平。只有精心设计和在嘈杂条件下进行原型测试才能证明设计是否正确。ESD和EMI测试的通过通常是无关紧要的。


5

机箱接地仅出于安全考虑。据我了解,最好保持电路的实际接地层隔离,这意味着机箱和数字地线仅在电源的外部/外部连接。这样做有几个原因,但有两个好处:

  1. 机箱(或其组件)的任何无线电能量吸收泄漏到数字电路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2. 大大降低了机箱用作“意外辐射器”的程度-例如,数字电路中的振荡和状态变化不太可能被机箱放大/辐射。

1

我认为,这种方法在PC上运行良好的原因是只有一块板并且靠近电源。我自己的应用是一个直流电源,但几个PCB彼此相距较远。对于我的应用,考虑到EMI和RFI,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在电源单点之后立即将电源负DC输出连接到金属机架/接地。这意味着所有PCB上的机箱都不应接地。电源线对应绞合。如果我必须在PCB侧进行连接,那么一些直流返回电流将流经金属机箱,这是噪声吸收的一个问题。当您只有一个PCB时,最好将此单点放在电源侧,因为在许多电源上,DC接地都与电源内部的大地相连。单点连接是接地的坚强基础。请注意,在某些应用中,不可避免的是将直流接地多点连接到PCB侧的机箱,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进行浮动直流逻辑接地,这意味着直流逻辑接地地面是隔离的。如果您能够确保可以在实践中制定单一的接地策略,那么它将在拾音方面帮助您更好。


双绞线电缆是荒谬的:这是DC和非常低的阻抗。
stevenvh 2012年

@stevenvh:您是说电力线传导排放测试(使用LISN)是在浪费时间吗?
大卫,

0

通过安装孔将PCB信号接地直接连接到机箱接地,由于机箱接地的返回电流阻抗可能较低,因此返回电流可能无法通过电源线。如果是这种情况,会影响电缆的EMI吗?例如,双绞线辐射抵消的一部分基于相同的幅度但反向电流。


3
这是答案还是其他问题?
戴夫·特威德
By using our site, you acknowledge that you have read and understand our Cookie Policy and Privacy Policy.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with attribution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