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V / 230V交流继电器电路


10

我已经在Raspberry和继电器板上建立了一个不错的可编程开关。对于驱动普通的230V电器来说是很好的选择,但是继电器似乎很脆弱。我不相信他们能通过它们运行10A的电流。我想连接可能耗费大量时间的设备-家庭用加热器等。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是额定电流为该数量级的下一阶段继电器;我的开关输入230V,额定插座上的粗线输入230V,继电器输出上的负载。

原理图

模拟该电路 –使用CircuitLab创建的原理图

我想问的-够了吗?我知道驱动由逻辑引脚驱动的继电器需要大量的“胶电子设备”,一个光耦合器,一个用于放大来自光耦合器的信号的晶体管,保护二极管,调节电平的电阻等。驱动一个230V电压时,需要做这种事情从另一个接力?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他电子设备,还是可以像上面的示意图中那样安全地直接直接连接它们?


建议进行小修改:在英语中,“ transopter ”(某些欧洲语言)被称为“ 光耦合器 ”。
Anindo Ghosh

您为什么找不到一个可以完成这项工作的继电器?
安迪(aka)

@Andy:我使用的现成的继电器板,是从进口商那里邮购的-具有4个通道和所有驱动电路-的成本大约是一个继电器的价格,这可以满足一家电子商店的要求。我需要所有这四个通道,但并不需要全部具有这么大的安培容量。也许我可以更换板上的一个继电器,但我希望避免修改它。
SF。

Answers:



6

由于主要在继电器触点在AC周期的峰值电流期间断开时会产生感性尖峰,我建议在第一个继电器的触点两端安装一个MOV(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或者,您可以将其放置在负载(第二个继电器的线圈)上。MOV的额定电压至少为275Vrms(例如Littelfuse V275LA2P)。如果最终负载是感性负载,则也应在其中放置一个(或在第二个继电器的每个触点上各放置一个)。

切换交流感性负载时通常使用缓冲器,并且可以在此处以及(或代替)MOV使用缓冲器。它由串联的电阻器和电容器组成,这将减慢上升时间并减弱感应尖峰。红狮制造缓冲器(SNUB0000)或您可以制造自己的缓冲器。请注意,MOV将钳制感性尖峰,而缓冲器也将减慢上升时间,从而大大减少对其他设备的干扰。从“红狮”数据表中:

RC缓冲器旨在抑制电动机,螺线管或继电器线圈的“感应突跳”。每当电流通过电感负载中断时,都会产生高能量噪声尖峰。这些噪声尖峰可能会干扰相关设备,导致操作不稳定,也可能会加速继电器触点的磨损。RC缓冲器可跨感性负载应用,可抑制噪声尖峰并延长触点寿命。

我同意安迪卡(Andyaka)的评论:“为什么不找到一个可以完成这项工作的继电器?”;尽管根据您的具体情况,两个继电器也很有意义。


感谢MOV的建议。至于“为什么不能...”-全球经济的悖论。整个4通道继电器板比一个这样的继电器便宜。如果我尝试使用自己的自定义PCB从头开始制作,那么我会付出大约10倍的钱。当然,我可以将一个现有的继电器拆焊,再将另一个连接在电线上,但这将是劣质的破解,考虑到所涉及的电压和电流,这尤其危险。这样,我可以将额外的继电器包装为带有安全控制和电源插座/插头的整洁的独立设备。
SF。

@SF。我同意,我的建议中主要包含了建议,供将来可能会参考此问题/答案的其他人使用。
Tut

5

您不需要太多的时间来从微控制器引脚驱动继电器-晶体管和二极管就足够了。像这样:

在此处输入图片说明

关于使用继电器驱动另一个继电器的问题-您必须使用可以由230V驱动的继电器。喜欢的东西是可行的。

原理图

模拟该电路 –使用CircuitLab创建的原理图


4

只要RLY3的驱动电压为230伏交流电,所示的装置就可以正常工作。

这样的级联继电器装置通常在实践中使用,例如,在某些需要在“线控”(软件接口)下切换大电流的电力机车中。

确保两个继电器彼此之间的距离不是很近,以免彼此干扰。


4

就像Anindo所说的那样,您的RLY3需要一个230V线圈,这些继电器可能更昂贵。为什么不能为RLY3使用通用的12V或24V继电器,并用MOSFET从RPi驱动它。这样就不需要RLY1。RPi可以驱动任何逻辑电平的FET,并且很容易找到100mA或更小的驱动电流的FET。您可能很难找到用于PCB安装的坚固的继电器,但是对于230V继电器也是如此。


2
让我们忘了零件和工作的成本,只考虑PCB。寻找我的服务将使单个定制双层PCB适应所有这些部件,价格为12美元,包括运费。(不,谢谢,但是我不想为230V 10A电路蚀刻自己的电路。)
SF。
By using our site, you acknowledge that you have read and understand our Cookie Policy and Privacy Policy.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with attribution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