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s tagged «litz-wire»

4
为什么没有用于高频线圈应用的不导电芯线
背景 推导了众所周知的集肤效应公式,该公式仅适用于固体导体。常用的“皮肤深度”仅在这些情况下适用。出于这个原因,在某些应用中使用了管,因为在足够高的频率下,它们比相同直径的线材具有更高的重量效率。 在1MHz时,铜线的趋肤深度为65μm,这意味着直径为1mm的线中只有40%的体积承载着95%的电流,而外部的20%承载着35%以上的电流。 从趋肤深度公式可知,电导率较低的材料(例如铝)的趋肤深度比电导率较高的材料(例如铜)大得多。如公式所预测,趋肤深度与电导率的平方根成反比。如果我们将其推论到其逻辑上,那么对于导电管(具有绝缘芯),集肤深度应大于等效的实心导体。 作为一种直觉,薄壁绝缘芯线导体的表面积几乎是实心导体的两倍。因此,它应该在足够高的频率下渐近接近电阻的一半。 实际上,从1922年HB Dwight的论文(可能是付费墙)可以看出,壁厚为其直径的20%的管的电阻wrt频率的增加比实心管的电阻低两倍。线。 从上面的曲线可以看出,由于实际趋肤深度的增加,t = 200µm和d = 1mm的管的阻抗增加量应小于实心d = 1mm导线的阻抗增加量的50%(请注意,曲线归一化为wrt F/RdcF/Rdc F / R_{dc} ,因此解释有些棘手)。 使用单独绝缘的绞合线可以观察到类似的效果(尽管不那么明显)。 应用 在中频应用中,例如开关电源,通常使用多股绝缘线Litz Wire,这种多股绝缘线可减少由于趋肤效应而造成的损耗,但由于高频(〜1MHz)而变得越来越不起作用。邻近效应和各个股的电容耦合。 如果在不导电的铁心周围有多条独立的绞合线,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收益(特别是在邻近效应方面)。 题 我错过了理论上的东西吗? 如果不是,为什么不将绝缘芯线(管或芯线绕线)用于高频电感器应用呢? 附录 正如约翰·伯克黑德(John Birckhead)的答案所指出的那样,扁线具有基本相同的优点,而没有缺点(例如填充系数)。但这导致我问: 为什么不将绝缘芯扁线用于这些应用?它应该具有与扁平线相同的优点,即在足够高的频率下电阻接近一半。可能的收益无关紧要吗?
By using our site, you acknowledge that you have read and understand our Cookie Policy and Privacy Policy.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with attribution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