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张一种面向对象的方法。这是我开始的模板:
# Use Tkinter for python 2, tkinter for python 3
import tkinter as tk
class MainApplication(tk.Frame):
def __init__(self, parent, *args, **kwargs):
tk.Frame.__init__(self, parent, *args, **kwargs)
self.parent = parent
<create the rest of your GUI here>
if __name__ == "__main__":
root = tk.Tk()
MainApplication(root).pack(side="top", fill="both", expand=True)
root.mainloop()
需要注意的重要事项是:
我不使用通配符导入。我将软件包导入为“ tk”,这要求我在所有命令前加上tk.
。这样可以防止全局命名空间污染,并且在使用Tkinter类,ttk类或您自己的某些类时,使代码完全显而易见。
主要应用是一类。这为您的所有回调和私有函数提供了私有名称空间,并且通常使组织代码更容易。在过程样式中,您必须自上而下进行编码,在使用函数之前定义函数等。使用此方法,您无需真正地在最后一步之前创建主窗口。我更喜欢从中继承,tk.Frame
因为我通常从创建框架开始,但这绝不是必需的。
如果您的应用程序具有其他顶级窗口,建议您将每个窗口都设为一个单独的类,并从继承tk.Toplevel
。这为您提供了上述所有相同的优点-窗口是原子的,它们具有自己的名称空间,并且代码井井有条。另外,一旦代码开始变大,就可以很容易地将每个模块放入自己的模块中。
最后,您可能要考虑对接口的每个主要部分使用类。例如,如果您要创建一个带有工具栏,导航窗格,状态栏和主区域的应用程序,则可以使每个类成为一个类。这使您的主要代码非常小,易于理解:
class Navbar(tk.Frame): ...
class Toolbar(tk.Frame): ...
class Statusbar(tk.Frame): ...
class Main(tk.Frame): ...
class MainApplication(tk.Frame):
def __init__(self, parent, *args, **kwargs):
tk.Frame.__init__(self, parent, *args, **kwargs)
self.statusbar = Statusbar(self, ...)
self.toolbar = Toolbar(self, ...)
self.navbar = Navbar(self, ...)
self.main = Main(self, ...)
self.statusbar.pack(side="bottom", fill="x")
self.toolbar.pack(side="top", fill="x")
self.navbar.pack(side="left", fill="y")
self.main.pack(side="right", fill="both", expand=True)
由于所有这些实例共享一个公共父对象,因此该父对象实际上成为了模型-视图-控制器体系结构的“控制器”部分。因此,例如,主窗口可以通过调用在状态栏上放置一些内容self.parent.statusbar.set("Hello, world")
。这使您可以在组件之间定义一个简单的接口,从而有助于保持最小的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