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swers:
思科的部署页面对此进行了说明。问题出在中心频率为5kHz,但通带带宽为22MHz时。通常,在射频分配计划中,例如,您具有12.5kHz的通带和每12.5kHz的中心频率上的信道。相邻信道的干扰通常意味着您要分配本地的所有其他信道,除非频谱开始变得拥挤。
由于802.11上的大量重叠,在一个狭窄的区域(例如仓库)中,您只能使用1、6、11,而不会受到相邻信道的干扰。在信号消失的街道上,其他人可以同时使用2和7频道,然后再使用3和8频道,依此类推。
至于重叠的原因,我猜想他们对创建规范时所使用的扩频调制方案抱有太大的信心。
首先,重要的是要注意,所引用的Cisco论文仅适用于控制一栋建筑物内所有IEEE 802.11信号的单个组织。它不适用于您在扫描邻居时可能遇到的无数个WiFi信号。可以这么说,“ Wi-Fi在野外”是一个不同的故事。
许多人错误地将IEEE 802.11信号视为多车道高速公路上的固体汽车。他们皱眉皱眉地开车越线的人,部分占据了一个以上的车道。
但是,Wifi信号就像彩色的烟雾一样。沿开放车道,颜色羽流可以相互混合。只要在路尽头仍能分辨出我烟柱的颜色,一切都很好。这样,不同颜色的羽流的部分重叠就好像是我的信号发出的灰色烟雾一样。802.11b所采用的这项技术称为扩频,确切地说,称为直接序列扩频(DSSS)。DSSS中“烟雾”的技术术语是伪噪声(PN)码。802.11g通过多个窄载波(因此速度较慢但更可靠)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来避免信道内噪声。
出于同样的原因,在中等拥挤的社区中,人们很可能会受益于不遵守建议的1-6-11信道方案。不坚持1-6-11将防止您的设备在同一通道上被异类设备的IEEE 802.11 RTS / CTS / ACK(发送请求/清除发送/确认)静音。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不坚持1-6-11通道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数据吞吐量。您需要在一天中的繁忙时间对其进行测试才能确定。
还应考虑可以在扩展频谱信道的一侧提供重叠保护的频带边缘。在比利时的这里,我很幸运可以使用以2.472 GHz为中心的频道13。在某些地区,您甚至可以使用以2.484 GHz为中心的频道14,该频道与1-6-11频道完全没有重叠!不过,大多数设备都已预先配置为在美国使用,在美国,可用的2.4GHz通道最多限于通道12。
如果您居住在美国境外,请告知(所有)设备。这将打开更多的渠道。在GNU / Linux机器上,只需使用以下命令即可轻松完成此操作,其中比利时BE
的ISO 3166-1 alpha-2国家/地区代码(两个字母)。
$ sudo iw reg set BE
以下命令将为您提供可用频道列表(此处显示了不同的地理位置):
$ sudo iwlist wlan0 freq
wlan0 14 channels in total; available frequencies :
Channel 01 : 2.412 GHz
Channel 02 : 2.417 GHz
Channel 03 : 2.422 GHz
Channel 04 : 2.427 GHz
Channel 05 : 2.432 GHz
Channel 06 : 2.437 GHz
Channel 07 : 2.442 GHz
Channel 08 : 2.447 GHz
Channel 09 : 2.452 GHz
Channel 10 : 2.457 GHz
Channel 11 : 2.462 GHz
Channel 12 : 2.467 GHz
Channel 13 : 2.472 GHz
Channel 14 : 2.484 GHz
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记也要正确配置您的基站(请查阅手册)。
这是因为其他人使用这些频道,因此,拥有重叠但不那么拥挤的频道比拥有与其他人相同的频道更好。会有一些争执,但没有那么多
这么多的“专家”网站(例如http://www.wifimetrix.com/channels-1-6-11-only)上散布了只能使用频道1,6和11的废话,因为它们不重叠。 / )必须为真。即使是德克萨斯州的Charter / Spectrum安装程序,也会被告知必须在其自己的电缆调制解调器和网关上禁用自动频道功能。IEEE 802.11标准(顺便说一句,我是IEEE成员)是为重叠通道设计的,实际规则是“使用最不拥挤的通道”。
这是我家中的实际WiFi频谱,与第6频道相比,第9频道的速度提高了100%以上。请注意,按政策,我的所有“宪章/频谱邻居”彼此叠放在第1、6和11频道上。那些宣称使用“频道9”的“自私”的人,例如,因为它对频道6和11上的邻居“遵循规则”产生干扰,因此他们并不知道频道带通曲线表明频道9的功率降低了10dB(通道8和10上的1/10),并在6和11上降低30db以上(至1/1000)。使用通道1、6或11并在电源顶部放置100%的功率的自私性如何?您的邻居使用相同的频道?我的家庭频道6和频道9的WiFi频谱
您确实不应该使用“其他” Wi-Fi信道,但是这里有一些使用它们的原因,以及有关802.11信道和干扰的一些常规信息。
当谈到可靠性时,我指的是提供恒定最小速度的无线链路,这对于VoIP和视频会议等而言非常重要。速度是指平均吞吐量,这对于下载很重要。
在美国,您可以使用频道1至11(或1至9),为您提供3个非重叠的22MHz(或20MHz)频道,在欧洲,可以使用频道1至13,提供4个非重叠的20MHz频道,或两个无干扰的40MHz N模式通道。每个通道的带宽为5MHz,Wi-Fi需要20MHz的间隔。11b DSSS / CCK Wi-Fi实际上使用22MHz,因此建议的信道1、6和11的间隔建议更为理想的25MHz。这几乎已过时,但是即使g网络也以最低比特率回落到DSSS,所以25MHz仍然可以提供帮助一点。
5GHz频段具有9个非重叠的20MHz通道(请注意它们如何跳过4个通道),而一些较新的设备增加了4个或更多通道。
原因1:所有Wi-Fi客户端设备始终都保持在非常接近接入点的位置,并且您不必担心会干扰他人或在更远的地方建立可靠的连接。例如,您的邻居在网络1、6和11上有网络,但是在距离接入点非常近的情况下进行速度测试时,您发现使用诸如3之类的中间信道是最快的。原因是您的无线设备可以检测到同一信道上正在传输的其他Wi-Fi通信时,通过不进行传输来避免产生干扰。通过使用通道3,此功能已被有效禁用,并且您的设备不再能够看到来自邻居网络的流量。然后,由于未检测到干扰,因此设备将全速运行。只要您的设备距离接入点很近,邻居在通道1和6上的干扰就不会强烈到足以对您造成干扰的程度。但是现在,如果同时使用两个重叠的频道,则位于频道1,频道3或频道6上的用户如果移开更远,将具有可怕的可靠性。
原因2:您使用的11b DSSS模式更能容忍重叠。由于这些频谱是扩频的,因此有些重叠的信道只会降低链路的质量,从而导致较低的比特率或范围。您也许可以将4个通道压缩到通道1到11的范围内,并获得更高的性能。11b早已过时,当您拥有3个无干扰的54mbps OFDM信道(在欧洲为4个)时,实际上没有理由这样做。您是否曾见过当6mbps OFDM(11g)提供的范围比2mbps DSSS更好时,您的Wi-Fi卡以2、5.5或11mbps DSSS(11b)模式传输吗?这可能是因为DSSS比OFDM更能容忍部分重叠的信道。
原因3:您仍在使用一些早于11b标准的非常旧的无线设备,或者正在使用特殊的5MHz窄带无线信道,或者试图避免受到诸如婴儿监护仪或微波炉。在这种情况下,您可以使用通道1、5和9,使频段的顶端(通道11上方)对其他设备开放。
如果配置正确,Wi-Fi旨在产生最小的干扰。每个无线帧都包含一个以最低速度广播的标头。它包含前同步码和数据包长度。之后是高速数据。这样做是为了使该区域中的所有节点都可以接收帧头,并且只有在该帧完成广播后才能发送。当节点之间距离太远而看不到彼此的标头时,网络将切换到RTS / CTS模式,以便所有节点都从接入点接收信号,以在超出范围的节点进行传输时保持安静。这也适用于混合的11b和11g设备,因为11b设备无法接收11g帧头。当接入点设置在通道之间的重叠部分时,所有这些都将分解。
自发布此问题以来的7年中,发生了很多变化。廉价的双通道宽度的11n器件已变得司空见惯。最近,可组合9个或更多可用信道中的8个以在5GHz频带中形成超宽高速信道的11ac设备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与较早的108mbps Atheros硬件仅在需要时使用第二个通道,当它检测到不忙时,新的11n标准就无法很好地降低干扰。启用40MHz通道模式后,它始终在双倍宽通道模式下运行。太糟糕了,大多数人在任何城市环境中都完全禁用40MHz N模式。
据说有些回应将转移到5GHz。随着11ac的普及,如果附近使用4或8通道宽的11ac,找到一个单独的(20MHz)通道可能就不再那么容易了。当绑定通道已经在使用中时,11ac最好不产生干扰,但是我不知道它的工作原理。实际上,连接到新的11ac接入点的许多5GHz客户端都是以n模式连接的b / g / a / n客户端,它们产生的干扰与n在2.4GHz上产生的干扰相同。
如果要提高速度而不产生和接收更多干扰,则最好使用MiMO模式从单个20MHz通道中获取2个或什至3个数据流。不幸的是,超紧凑型移动设备通常不支持多个MiMO流。
配置不当的接入点,没有MiMO的廉价通道绑定接入点以及不间断的流传输,使Wi-Fi可靠性远不如10年前。我希望这个信息帮助。
有关Wi-Fi帧格式的详细信息:http : //rfmw.em.keysight.com/wireless/helpfiles/n7617a/ofdm_signal_structur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