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答案是“设备中”的波确实被拉伸了。但是,激光不会产生“新波”。只要“新”波在干涉仪中花费的时间少于扩展它们所花费的时间(大约花费1个重力波频率),那么您所谈论的效果就可以忽略不计。
细节:
有一个明显的悖论: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考虑检测。一方面,您可以想象检测器臂的长度发生变化,并且光束的往返传播时间随后发生变化,因此波峰到达时间的差异转化为相位差,即在干涉仪中检测到。在另一方面你有类似于宇宙的膨胀-如果臂长度改变时,则是不被改变的光的波长准确地相同的因子,因此可以有在相无变化差异?我想后者是您的问题。
显然,检测器可以正常工作,因此第二种解释必定存在问题。Saulson 1997年对此进行了精彩的讨论,在此我进行了总结。
释义1:
如果两个臂分别在和方向上,而传入波在方向上,则由于该波而产生的度量可以写为
其中是重力波的应变。xyzds2=−c2dt2+(1+h(t))dx2+(1−h(t))dy2,
h(t)
对于在测地路径上传播的光,度量间隔,这意味着(仅考虑沿x轴对齐的手臂一会儿)
因此,行进路径所需的时间增加到
ds2=0cdt=(1+h(t))−−−−−−−−√dx≃(1+12h(t))dx
τ+=∫dt=1c∫(1+12h(t))dx
如果原始臂长度的和扰动臂长度为,则对于一个光子的时间差,以使轮沿每个臂的行程是
导致的信号出现相位差
假设被视为a激光在设备中的时间恒定。LL(1+h/2)Δτ=τ+−τ−≃2Lch
Δϕ=4πLλh
h(t)
释义2:
类似于宇宙的膨胀,引力波的确改变了实验各臂的光的波长。但是,只有重力波通过时设备中的波才会受到影响。
假设是阶跃函数,则手臂会立即将长度从更改为。刚回到检测器的波将不受此变化的影响,但随后的波峰将先后继续传播,因此相位滞后逐渐累积到以上解释1中定义的值。累积的相位滞后将为。h(t)LL+h(0)/22L/c
但是后来进入设备的波又如何呢?对于那些激光器,激光频率不变,并且由于光速恒定,因此波长不变。这些波在加长的臂中传播,因此经历了与解释1完全相同的相位滞后。
在实践中,与重力波频率的倒数相比,相位滞后的“建立时间”短。例如,LIGO路径长度约为1,000 km,因此与 Hz信号的倒数为0.01 s 的倒数相比,“建立时间”为0.003 s,因此在解释该信号时相对不重要(检测灵敏度为由于这种影响,干涉仪确实在较高的频率上受到损害)。∼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