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swers:
为了使Q3导通,其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压降必须约为0.6 V,这意味着必须在R3上施加相同的电压,这意味着流经R3的电流必须至少为I3 = 0.6V / R3 。
当较少的电流流过R3时,R3上的电压降小于Q3的最小电压降,并且Q3将保持关闭状态。
对于R3 = 100Ω,所需电流I3为6 mA。但是,在该电路中,流经R3和Q3的电流也受到R2的限制:6 mA的电流将导致R2上的压降为19.8 V,这在15 V电源下是不可能的。
当Q2饱和时,R2上可能出现的最大压降约为14 V,这导致最大可能电流约为14V /3.3kΩ= 4.2 mA。
当足够大时,PNP晶体管导通。如果将得太小,则晶体管EB结两端的电压不足,无法导通。 R 3
直观地,与两端的电压相同。由于和大致是一个分压器(基极电流很小),因此电压为 如果则。显然,当分数太小时,晶体管无法导通。 - [R 3 - [R 2 - [R 3 Q 3 V ë 乙 ≈ - [R 3- [R3<<- [R2- [R3/[R2
由于您对Q3相对于R3的开启行为感到困惑,因此请考虑仅由基本电阻分压器(R3和R2)和Q3的基极-发射极结组成的等效电路:
我在这里将R3从0更改为1K。BE二极管的电压约为0.65V,相当于R3的150欧姆。这很容易验证为15V * 150 /(3300 + 150)= 0.65V。
由于流经导通的二极管的电流随其两端的电压呈指数变化(Shockley方程),并且由于此处的电流受R2限制,因此,一旦二极管导通,BE电压将大致保持恒定。一旦结点接通,Vbe实际上就会随着二极管电流的对数变化而变化,二极管电流具有一个上限(由R2施加)……也就是说,这个值并不大。请注意,V(BE)曲线(红色迹线)的匝数比I(BE)电流(洋红色)的匝数更陡。。。因为它与二极管电流具有对数关系。
在二极管导通之前,BE电压是R3的线性函数,因为它只是R2的电阻分压器。同样,即使在二极管导通之前,I(R2)也不会有很大变化,因为导通点仅在R3 = R2值的4.5%左右。但是在单独的I(R2)图[在下面的窗格中],您可以看到在二极管的导通点之后,它“甚至更恒定”。因此,这验证了通常的假设,即BE接点实际上处于导通状态时,Vbe是恒定的(因此这里的I(R2)也是恒定的)。在此之前,如您所见,Vbe不受限制。当二极管关闭时,它仅取决于R3的值。
考虑二极管两端的电压和流动的电流。以下是旧的锗二极管(1N34A)和硅二极管(1N914)的曲线:-
集中在硅二极管(1N914)上。两端电压为0.6伏时,电流约为0.6mA。现在将该电压降至0.4伏。电流降至10 uA,并且在其两端为0.2伏时,电流约为100 nA。
现在,BJT中的基极-发射极结是一个正向偏置二极管。正向偏置来自您施加在其上的电压,通常是通过偏置电阻器来实现的。在电路中,R2和电源电压定义了可以共同流入基极和R3的电流。
当R 2提供电流的像样的数目,大部分的其流通的基极发射极结,因为你在该二极管曲线的一部分,并且该二极管曲线的一部分具有动态电阻比R3小得多。随着基极-发射极电压的降低,其动态电阻变高,R3开始成为大部分来自R2的电流流向的“路径”。
动态电阻是施加的电压的微小变化除以电流的变化。您可以查看上面的二极管图并选择一些要点:-
动态电阻为20mV / 200uA = 100欧姆
动态电阻为20mV / 1uA = 20 kohms。
因此,当R3降低时,基极发射极结会变得更加占优势,结电流迅速下降。假设我们可以将晶体管的动作近似为具有电流增益的器件,则将R3降低至某一点以上意味着集电极电流会迅速下降,实际上,该晶体管被视为处于关断状态。
晶体管需要约0.7v VBE才能开始导通。当您从那里获得模拟器的好处时,请尝试使用不同的R2 / R3值,并查看R3两端产生的电压以及晶体管是否导通。
至于为什么是0.7v,则需要半导体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