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极晶体管中,发射极的掺杂比基极高。当您对基极-发射极二极管施加正向偏压时,电流将流过,并且由于发射极中较高的掺杂,从空穴到基极的电子要比从空穴到基极的空穴多。
半导体中的电流可以通过两种主要机制流动:存在“漂移”电流,其中电场沿特定方向加速电子。那是我们都习惯的简单的电流流动方式。还有“扩散”电流,电子从较高电子浓度的区域移动到较低浓度的区域,就像水浸入海绵一样。但是,那些扩散电子不会永远移动,因为它们会在某个时刻撞到一个洞并重新结合。这意味着在半导体中扩散(自由)电子具有半衰期和所谓的扩散长度,这是它们在与空穴复合之前传播的平均距离。
扩散是二极管结形成其耗尽区的机制。
现在,如果基极-发射极二极管正向偏置,则基极-发射极二极管的耗尽区会变小,并且电子开始从该结扩散到基极。但是,由于晶体管的构造使得这些电子的扩散长度比基极宽,因此许多电子实际上能够在不重组的情况下直接扩散穿过基极,并在集电极处出来,从而有效地“隧穿”通过不与底座上的孔相互作用而穿过底座。(重组是一个随机过程,不会立即发生,这就是为什么扩散首先存在的原因。)
因此最终,一些电子通过随机运动最终进入集电极。现在它们在那里,当电子克服基极-集电极二极管的正向偏置电压时,它们只能回到基极,从而使它们“堆积”在集电极中,降低那里的电压,直到它们可以克服基极-集电极结并回流。(实际上,此过程是一个平衡。)
利用施加在基极,发射极和集电极上的电压,您仅在半导体中产生电场,该电场会导致电子向耗尽区漂移,从而改变晶体中电子的浓度,从而导致扩散电流流过半导体。基础。尽管单电子受晶体管端子电压产生的电场影响,但它们本身并不具有电压,只有能级。在晶体通常处于相同电压的一部分内,电子可以(并且将)具有不同的能量。实际上,没有两个电子具有相同的能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晶体管可以反向工作,但电流增益要小得多的原因:电子已经很难扩散到高掺杂发射极区中,而没有扩散到轻掺杂集电极中,因为那里的电子浓度已经很高。这使得该路径对电子的吸引力不如非反向晶体管,因此更多的电子直接从基极流出,增益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