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线网格与可读性


23

任何值得他们投入盐分的设计师都会谈论网格的重要性,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随着我继续练习交易,我发现特别是基线网格在我看来并不总是实用的。

例如,我使用很多带有项目符号列表的营销表。我的第一个倾向是均匀分布所有内容并保持基线网格,如下所示:

具有基线网格间距的无序列表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即使项目符号将项目分隔开,线条之间和列表项目之间的均匀间距也使得从视觉上分离点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我们最终得到这样的结果:

没有基线网格间距的无序列表

可以更好地区分每个列表项,但是现在基线网格消失了,整个过程变得有些混乱。

在较小的级别上,这是另一个示例:

另一个间距示例

保持适当的基线网格会使两行标题看起来像是分开的东西,但是要更改间距以进行校正会损害流程(如果某些人只有一个行标题)。

我可能仍然缺乏经验,甚至不知道如何在这里吃蛋糕。但是我怀疑这可能是设计规则必须灵活处理不同优先级的情况。

但我会问:无论哪个,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维持基线网格,或损害网格以提高可读性?


1
+1我以为基线网格出现这些问题很不寻常。我经常做的是使基线网格的间距是正常行间距的两倍(有时是三倍),并且在需要离网更紧密的引线的情况下,将其捕捉到通常的2/3,或者将第一个对齐用半行将每个块的线连接到网格,以提供足够的灵活性来避免难看的间隙。那只是我有时做的事情,不知道这是否是一个好习惯。
user56reinstatemonica8 2012年

1
我认为,如果您保持前导相同(我将使用第二个中的值)并增加段落间距,则在前两个插图中比较相似时可能会更容易。
e100 2012年

同样,很难为孤立的单个文本框严格遵守网格的问题。但是您所谈论的是市场营销表,在相邻的列中可能还有其他网格元素,这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也许您需要显示更多页面?
e100 2012年

Answers:


14

如果牢记这一首要规则,则基线网格的问题更容易解决:图形设计的唯一目的是促进交流。那就是您被雇用的,所支付的薪水以及您所依赖的工作。网格(或任何其他设计元素)只有在达到该目的后才有用。

如果页面上的信息具有良好的视觉层次结构(标题,小标题,正文,侧边栏),被适当地分组(属于一起的东西实际上是一起)并且被适当地隔开,则它更易于接近和吸收。包括边距和其他空白。

布局网格使页面井然有序,并使插图,图形元素(如空白,标题和文本)以有序方式对齐,从而可以赋予页面权威或“正当”的感觉。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它们并不是全部由均匀分布的线和列组成。

正如DA01指出的那样,基线网格在多列布局中效果很好。在非常正式,可控制或手术清洁的外观合适的情况下,它也很有用。除了书籍和其他文本大量发表的出版物之外,通常还需要不那么正式的外观。

您可以问任何设计选择的问题,尤其是在印刷术中,是“这会使通信更容易掌握,更容易找到或更有效吗?” 如果答案为“否”,那是错误的。

您的示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将项目符号点强制到基线网格上会破坏文本的可读性。沟通是老板,所以您立即知道坚持电网是错误的。诸如地址或项目符号文本之类的单个信息项也必须是页面上的单个可视项。因此,必须在页面上将单独的信息项分开。

因此,是否可以妥协网格以实现更好的通信不是问题。这是您绝不能在沟通期间妥协。设计进行交流。尽可能多地使用设计规则和技术,以使其进行出色的沟通。但是,永远不要让规则或技术妨碍沟通。


13

“基线网格”的概念容易被滥用……尤其是在网络上。

基线网格确实适用于多列出版物。想法是在所有列上具有一致的水平“线”。

并且默认情况下应该使用它,但是您还应该知道何时不使用它。

您的项目符号列表示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打破网格。但是,您仍然可以调整某些内容以使其与网格保持一致。

例如,您可能有12/14类型。然后,您可以在子弹7之间留出空间。这仍然会坚持到网格上(只需半步)。


8

我建议对只有第一行与基线网格对齐的列表使用段落样式。这样,列表不会变得混乱,所有带有项目符号的行仍将在基线网格上运行,从而保持整体对齐外观,而随后的行具有不同的间距。最终得到的外观与您描述的相似,但您经常适应,但有更多元素与网格对齐。


5

您可以重新计算基线网格以管理较小的数字和细分,以便可以进行分数递增,每个间隔都将重合。如果基线网格单位为9磅,则表示自然细分为3磅。在设置为8pt的文本中,您可以设置9pt或12pt,在设置为12pt的文本中,您可以设置行高为15pt,18pt…具有一组相关的大小,您可以保持行距的比例。

By using our site, you acknowledge that you have read and understand our Cookie Policy and Privacy Policy.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with attribution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