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看到许多人建议您在后期处理的最后一步应用锐化,有些似乎暗示您应该始终这样做。
为什么?我倾向于丢弃那些在焦点处不清晰的图像,或者至少足以使我不介意的图像。如果我认为结果看起来足够好,甚至达到100%,为什么还要应用锐化,为什么应该执行最后一步?
我已经看到许多人建议您在后期处理的最后一步应用锐化,有些似乎暗示您应该始终这样做。
为什么?我倾向于丢弃那些在焦点处不清晰的图像,或者至少足以使我不介意的图像。如果我认为结果看起来足够好,甚至达到100%,为什么还要应用锐化,为什么应该执行最后一步?
Answers:
首先,锐化不是(至少主要是)补偿不清晰的图片-主要是为了反转(或至少减轻)内插效应,内插效应是转换来自典型拜耳模式传感器的数据时固有的变成可识别的图像
调整图像大小时,也(至少通常是)进行了插值。为了补偿该插值,您需要在插值后进行锐化-但您希望保持图像全尺寸以进行尽可能多的后处理,以在编辑时保持最高质量。因此,您要进行所有其他编辑,然后为目标图片调整大小,然后执行最后的锐化步骤以补偿尺寸调整中的插值。
您可能还想分三步阅读Patrick Lavioe的关于锐化的论文。
为什么一开始就不锐化的另一个原因是:锐度的印象还取决于观看距离。如果以全分辨率锐化图像,然后将其缩小至分辨率的1/4(例如,对于Web),则锐化效果几乎不再可见。例如,您的像素具有以下值:
15 35
15 35
锐化后可能看起来像这样(局部对比度增加):
5 45
5 45
然后将其缩小为一半大小,这将导致单个像素的值
25
(以上均值)。这与未锐化图像时得到的结果相同。关键是,从更远的距离观看图像时,还会得到图像的“缩小版本”(现在是链接:)。如果以600 dpi的分辨率打印图像,但是我的眼睛只能从观看位置分辨出150 dpi的分辨率,那么图像就可以变得更清晰。
同样,锐化始终是一项“有损”操作,即,您在不真正了解原始图像的情况下尝试猜测它的外观。最后,锐化会增加噪声和压缩伪像,通常最好将所有质量损失尽可能地推迟:)
锐化会删除细节(丢弃信息),因此,如果您的编辑具有破坏性,则锐化之后进行的任何编辑将比锐化之前进行的编辑具有更少的信息。如果您的编辑是非破坏性的,那么我不确定。(我确定其他人可以在这里加入。)
锐化是唯一(根据其他媒介我想不到的其他编辑方法),需要根据目标介质进行不同的编辑。例如,与网页的640x480像素图像相比,您将锐化20“ x10”的打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