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应该如何比较不同的量子计算设备?
在过去的几年中,大量的设备演示能够执行原理验证,小规模,无容错的量子计算(或噪声中间级量子技术,如何称呼它们)。 在此,我主要指的是由Google,Microsoft,Rigetti Computing,Blatt的小组(可能还有我现在忘记的其他小组)演示的超导和离子阱设备。 这些设备以及将跟随它们的设备通常彼此根本不同(就架构,更容易实现/更难实现的门,量子位数量,量子位之间的连通性,相干性和栅极时间,生成而言)以及读出功能,门保真度(最明显的因素))。 另一方面,在新闻稿和非技术新闻中很常见的说法是:“新的X装置比以前的装置多Y个量子位,因此功能更强大”。 量子位的数量真的是评估这些设备的重要因素吗?还是应该改用其他指标?更笼统地说,是否有“简单”的指标可用于定性地但有意义地比较不同的设备?